×

Loading...

科普时间:科普作家奥卡姆剃刀谈5G

微博正文

奥卡姆剃刀

6-27 19:44 来自 荣耀Magic5 Pro 已编辑

@王学宗 请进来,看我对你的五个观点的批评,并期待你的公开回应。

1、5G投入巨大,把国库都掏空了?

作为经济学家,拿数据来论证是基本素养,请问5G投入多少钱?国库底子有多少?把国库掏空的说法根据何在?

关于5G的投效比,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曾做出过最权威的推算,给5G投入1块钱,社会会产生7元的新价值。

道理很简单,要想富,先修路,5G就是信息高速公路。

2、5G没有应用吗?

2019年6月发布5G牌照,现在才建了四年,正处于建设中期,好多新业务正处于孵化中。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建设了273万5G基站,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5G新一波应用终于要来了!

5G新通话、云手机、高清视频与裸眼3D、全息影像…马上就会进入家庭。

5G的主要作用是工业互联网。

我参加过很多5G研讨会议,深知产业届正在如火如荼地搞基于5G的工业互联网建设。

例如上海洋山深水港基于5G实现了码头无人化,靠的就是5G的通量密度、连接密度和极低时延。

还有广西柳钢,在高空天车和堆料机上加装了5G高清摄像头,利用200兆以上的稳定上行带宽和100毫秒以下的时延解决了远程实时控制的技术难题。

冷轧钢厂三条焊接线3~5分钟就焊一次,以前主要靠人工肉眼来观测焊缝的外观缺陷,误差大、工作强度高,而且无法对焊接质量进行记录和追溯。

现在采用5G视频进行实时的视频采集,人工智能24小时在线自动检测,人员成本下降50%,识别准确率提高了40%,而且每一个焊缝的质量都可以记录和追溯等等。

5G的应用非常多,你没感觉,是因为你没有深入到工业互联网一线,没见过的不等于不存在,不能拿无知当证据。

3、老百姓对5G没感觉?

中国4G基站570万,5G基站273万,都占据全世界的70%,2019年底5G应用之初,国内人均月流量是8G,现在已经提升到24G,幸亏新建的5G基站把重度用户进行了分流,才让中轻度的4G用户以3倍的流量随心所欲的刷高清视频。

如果没有这273万5G基站的强力加入,3倍的人均流月流量早就把4G网络挤崩了,你对网速没有感觉,恰恰说明5G基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多少人买5G手机呢?据统计早已经超过了6成,至于买了就关5G信号,这也不是普遍现象,流量费用占比生活开支是下降的。

为什么没人提5G了?这是因为5G的技术标准基本确定完了,现在关注的是6G。

4、5G技术马上要淘汰?

通信变革有代际之分,但技术演进是个连续的过程,不存在到点替换的说法,这只是纯外行的胡扯。

例如OFDM,最早出现于3G时代后期的WiMAX,并一直沿用但现在,未来还会用下去。

5G的典型技术Massive MIMO,BeamForming这些5G……还只开发出了部分价值,其潜能巨大,绝对不能跟5G时代同时结束。

5、以星链为代表的天地一体化是6G核心?

很遗憾,在国际电信联盟近日的6G愿景报告中,根本就没提卫星互联网这件事。即使在六大愿景中跟卫星最相关的“泛在通信”中,也没提卫星的事。

道理很简单,公众通信的三大核心能力是:通量密度、链接密度、端口时延。

卫星因为距离远所以时延高、因为覆盖面积大所以通量密度和链接密度都很低。

中兴研究:500公里轨道上将地球覆盖完毕需要62,000颗,其信号光斑直径60公里,通信能力只是运营商的1/500万。

华为研究:4000颗移动互联网卫星的服务能力是每平方公里600多kbps,3万多颗卫星是每平方公里16兆bps。

所以说,以星链为代表的卫星互联网,只能作为地面网络的补充,也就是补盲而已,绝不可能替代。

某些经济学家,没去工矿企业调研过5G应用,把一堆设备摆在眼前,他都分不出来哪些是5G设备,什么带宽计算、卫星光斑…更是一窍不通。

但他们就敢唱衰国家的基础建设,居心叵测,其心可诛。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