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zt, 牛顿信教吗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牛顿信教吗?

  作者:土摩托

  经常听到宗教人士说:“大科学家牛顿晚年也信教了哦!”出现几率更高的
一个句子是:“牛顿晚年沉溺于炼金术,晚节不保。”

  我无意于纠缠这两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只是想从当时的生活环境入手,
讨论一下这两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牛顿生活的时代,化学还在襁褓之中,元素的概念尚未出现,人们不知道
物质只能细分到元素这个层次,不同元素之间也无法用常规手段相互转换。在这
种情况下,牛顿试图通过某种手段把普通物质炼成黄金,恰恰是一个非常合理的
想法,甚至可以说是任何聪明人都应该有的想法,你不这么想反而说明你迂腐了。

  同样,宗教在牛顿的时代是最强大的思想体系,上帝的概念比现在的民主自
由更加深入人心。事实上,牛顿之所以潜心研究星体的运动轨迹,恰恰是为了解
读上帝的思想,而不是为了了解宇宙的奥秘。换句话说,那个年代的无神论者们
很可能都是一些脑后有反骨的叛逆者,和智商什么的没太大关系。

  这件事说明,我们考察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必须从当时的环境入手,按照
那个年代的逻辑来做出是非判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随手翻翻我们的中小学
历史课本就能找出一大堆。想想中国历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几乎都是
按照现代社会的是非标准做的定论,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岳飞文天祥屈原诸葛
亮都是好人,赵高秦桧魏忠贤李莲英都是坏蛋呢?你有没有考虑过当时的社会状
况?

  如果你还想不通的话,看看近代史上那些人物,无论是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
还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将来的人会如何评价他们?如果500年后的历史学家
把他们轻易地归类,你会同意吗?

  以上的想法来自我最近看的一本历史书,书名叫做《哥伦布大交换》,该书
第一版出版于1972年,作者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原是一位生物学爱好者,正是
这个爱好让他意识到应该好好研究一下1492年之后地球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从
中寻找历史发展的逻辑。在他看来,人,首先是一个生物性的实体,然后才是一
位罗马天主教徒、资本家,或者其他任何身份。只有把一个人放在恰当的时空脉
络之下,才能有把握地审视他的社会行为。所以他把注意力放到了哥伦布之后地
球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换上,正是这种交换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并拓宽
了人类的视野,直接导致了很多根本性的变革。

  此种思维方式的一个最佳案例就是关于宗教信仰的探讨。在克罗斯比看来,
欧洲人带着两套知识体系走出了中世纪,一套是基督教,一套是亚里士多德,但
是新世界一出现,两大体系立即左支右绌。航海家的发现轻易地把希波克拉底、
盖伦、托勒密等古典学者们关于世界的理论击垮了,而作为当时大多数知识的来
源,《圣经》完全是来自旧世界的产物,解释亚洲和非洲时已然非常吃力,完全
无力应付新世界。所以说,哥伦布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迫使基督教的许多有学
之士不得不去把整件事情好好想个清楚。”这种思考的结果就是让那些真正的聪
明人终于看出了《圣经》的荒谬,达尔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不是学历史的,不知道上述这种思考方式的真正来源。我简单地做了点考
证,发现类似的思想早在14世纪时就被提出来了。一位名叫Ibn Khaldun的阿拉
伯历史学家提出应该从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角度讨论历史事件,这个思想早于
欧洲学者很多年。这是有原因的。Ibn Khaldun的先祖来自阿拉伯半岛,后来又
移居西班牙,最后又到了突尼斯,并在这个北非国家生下了他。从这条迁徙路线
就可以看出,阿拉伯人重经商,常旅行,见多识广。阿拉伯学者之所以强大,不
是因为他们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

  之后,才是“现代环境主义之父”Aldo Leopold出版于1949年的《沙乡年
鉴》,号召历史学家们以生态学的观点重写历史。克罗斯比独立地提出了同样的
想法,《哥伦布大交换》成为那个时代的一本经典著作。再后面就是我推荐过很
多次的Jared Diamond,他那本《枪炮病菌与钢铁》毫无疑问是这类历史书的扛
鼎之作,把前人的研究一网打尽。

  最后回到牛顿的话题。牛顿到底信不信教?这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
现在还信吗?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工作学习 / 科技领域杂谈 / zt, 牛顿信教吗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牛顿信教吗?

      作者:土摩托

      经常听到宗教人士说:“大科学家牛顿晚年也信教了哦!”出现几率更高的
    一个句子是:“牛顿晚年沉溺于炼金术,晚节不保。”

      我无意于纠缠这两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只是想从当时的生活环境入手,
    讨论一下这两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牛顿生活的时代,化学还在襁褓之中,元素的概念尚未出现,人们不知道
    物质只能细分到元素这个层次,不同元素之间也无法用常规手段相互转换。在这
    种情况下,牛顿试图通过某种手段把普通物质炼成黄金,恰恰是一个非常合理的
    想法,甚至可以说是任何聪明人都应该有的想法,你不这么想反而说明你迂腐了。

      同样,宗教在牛顿的时代是最强大的思想体系,上帝的概念比现在的民主自
    由更加深入人心。事实上,牛顿之所以潜心研究星体的运动轨迹,恰恰是为了解
    读上帝的思想,而不是为了了解宇宙的奥秘。换句话说,那个年代的无神论者们
    很可能都是一些脑后有反骨的叛逆者,和智商什么的没太大关系。

      这件事说明,我们考察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必须从当时的环境入手,按照
    那个年代的逻辑来做出是非判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随手翻翻我们的中小学
    历史课本就能找出一大堆。想想中国历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几乎都是
    按照现代社会的是非标准做的定论,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岳飞文天祥屈原诸葛
    亮都是好人,赵高秦桧魏忠贤李莲英都是坏蛋呢?你有没有考虑过当时的社会状
    况?

      如果你还想不通的话,看看近代史上那些人物,无论是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
    还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将来的人会如何评价他们?如果500年后的历史学家
    把他们轻易地归类,你会同意吗?

      以上的想法来自我最近看的一本历史书,书名叫做《哥伦布大交换》,该书
    第一版出版于1972年,作者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原是一位生物学爱好者,正是
    这个爱好让他意识到应该好好研究一下1492年之后地球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从
    中寻找历史发展的逻辑。在他看来,人,首先是一个生物性的实体,然后才是一
    位罗马天主教徒、资本家,或者其他任何身份。只有把一个人放在恰当的时空脉
    络之下,才能有把握地审视他的社会行为。所以他把注意力放到了哥伦布之后地
    球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换上,正是这种交换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并拓宽
    了人类的视野,直接导致了很多根本性的变革。

      此种思维方式的一个最佳案例就是关于宗教信仰的探讨。在克罗斯比看来,
    欧洲人带着两套知识体系走出了中世纪,一套是基督教,一套是亚里士多德,但
    是新世界一出现,两大体系立即左支右绌。航海家的发现轻易地把希波克拉底、
    盖伦、托勒密等古典学者们关于世界的理论击垮了,而作为当时大多数知识的来
    源,《圣经》完全是来自旧世界的产物,解释亚洲和非洲时已然非常吃力,完全
    无力应付新世界。所以说,哥伦布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迫使基督教的许多有学
    之士不得不去把整件事情好好想个清楚。”这种思考的结果就是让那些真正的聪
    明人终于看出了《圣经》的荒谬,达尔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不是学历史的,不知道上述这种思考方式的真正来源。我简单地做了点考
    证,发现类似的思想早在14世纪时就被提出来了。一位名叫Ibn Khaldun的阿拉
    伯历史学家提出应该从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角度讨论历史事件,这个思想早于
    欧洲学者很多年。这是有原因的。Ibn Khaldun的先祖来自阿拉伯半岛,后来又
    移居西班牙,最后又到了突尼斯,并在这个北非国家生下了他。从这条迁徙路线
    就可以看出,阿拉伯人重经商,常旅行,见多识广。阿拉伯学者之所以强大,不
    是因为他们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

      之后,才是“现代环境主义之父”Aldo Leopold出版于1949年的《沙乡年
    鉴》,号召历史学家们以生态学的观点重写历史。克罗斯比独立地提出了同样的
    想法,《哥伦布大交换》成为那个时代的一本经典著作。再后面就是我推荐过很
    多次的Jared Diamond,他那本《枪炮病菌与钢铁》毫无疑问是这类历史书的扛
    鼎之作,把前人的研究一网打尽。

      最后回到牛顿的话题。牛顿到底信不信教?这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
    现在还信吗?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科学伦理进展到达尔文的时代,可能信教有些犹豫。但是进展到孟德尔的基因时代就更加坚定了。
    • LZ胡说一通。用“一套是基督教,一套是亚里士多德,”之言来误导人,让人以为这两者水火不容,实属欺人之心,昭然可见。世人该知:基督教引出的主要是社会学、法律与道德;亚里士多德主要引出的是自然科学或与自然相关的哲学。这才是主流意识。在那个时代,《圣经》
      开始有了法语的个人译本(13世纪),然后又有了德文的印本,不限于拉丁文和希腊文,于是《圣经》可以在大众之中流传开来。至此,圣经的解释权不只是属于天主教的神职人员。接着开始了一场圣经解读的论战。主流是如何解释圣经,绝对不是去反对圣经,而是还《圣经》于民。以后,就有了更多语种的圣经译本,直到现在大约有了两千多种语言的译本。
      • 太哏兄,这段话怎么和您当时谈斯宾诺莎时不太一样了?基督教本来是“解释一切”的,自科学兴起后,逐步退出了自然科学领域,而着力于“社会学、法律与道德”;在现代社会里,对“社会学、法律”也几乎是无能为力了,大概只剩道德了,这才是“世人该知”的。
        • 不是基督教解释一切,而是上帝创造一切。 无论科学如何发展,人怎么否定,社会,法律,道德怎么变化改变,人对上帝如何抛弃远离,人的理论如何变化,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上帝创造一切”。
          • 樱桃,全世界至少有40亿人不相信您这个“事实”,您说是不?
            • 目前在世的恐怕比你说的还要多。如果有一天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相信,为信仰的缘故,我愿意继续相信,并为此愿意付出生命。
              • 支持您对信仰的态度,而不支持您的信仰本身。
            • 这个我必须说明一下,直呼其名不是我本人的说话风格,本来“樱桃”后面还有两个字的的尊称的。
        • 这句话是你说的?------基督教本来是“解释一切”的---------。 亚里士多德就被你搞没了?哈哈哈。你如何理解:罗马教皇法庭和基督教的?‘难过’啊,你居然转这种贴 :)
          • 我记得我回过这句话了,为什么没了?“父贴被删”?这是为什么呢?那就再回一遍:《圣经》里有亚里士多德吗?“罗马教皇法庭和基督教”跟我的话题有关系吗?
            • 乖乖,提出了“《圣经》里有亚里士多德吗?”,实证怎么搞都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 那我就实在是搞不懂老兄的意思了,是不是这样的:《圣经》里有的就信《圣经》的,《圣经》里没有的,就信亚里士多德etc.?您能不能给归纳一下?
            • 混淆“罗马教皇法庭和基督教”是这ZT的毛病之一。
              • 那您能不能给普及一下“罗马教皇法庭和基督教”,是表兄弟、叔侄、还是对立的关系?反正在我们外人看来,它们是一家子的,大概就象留辫子的中国人和剪短发的中国人的关系。
                • 哈哈,原来是这样。怎么不早说呢?省得我花时间,也避免有误,就请各位看信义宗老大,基督徒【德】马丁. 路德是如何批罗马教皇法庭的吧:1、论德国基督徒的尊严,2、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3、论基督徒的自由。‘难过’啊,你们差远了,说的都是些不痛不痒毫无根据的灌水。
                  • 的确是差得远,既然信的都是同一个“创造一切”的上帝,那么兄弟阋墙又与我外人何关?再说回来了,就算“罗马教皇法庭”有错,也不过是人的错,又不是上帝的错。
                    • 是啊是啊, 少一些误解总是有益的吧,你还记得斯宾路莎的一句话吗? :)
                      • 您能不能直接回答我的问题?或者您能不能直接指出主帖中的错误?“罗马教皇法庭和基督教”本就与主帖无关,您的意思是不是说:“罗马教皇法庭”反过科学,但“基督教”是相信科学的?
                        • 只是请ZT的注意:1不要把基督教和科学对立起来,一个是讲信仰,一个是讲有关具体的知识。2、不要把中世纪的罗马教皇法庭的事来误导对基督教的认识。
                          • 希望tiger兄也能秉承这一原则,所谓“上帝的归上帝、科学的归科学”,我本人不反对宗教对科学、特别是崇尚科学的人给予一些必要的指点,但希望不是“指指点点”,特别是在科技坛。
                            • 无所谓指点,只要不用所谓的科学来打基督教就谢你了 :)
                              • 起码我本人的意图不是“用科学来打基督教”,如果使您和各位教友误会了,我道歉。但我还是要说一句:希望不是“指指点点”,特别是在科技坛。
                                • 那我就指指点点一下吧。ZT不是再说亚里士多德吗?如果是科学的态度再谈,为什么不谈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对科学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现代的系统分析,信息科学领域?还去漫无边际毫无根据的用此来反基督教干嘛呢?
                                  • 您又钻牛角尖了。起码我不认为这篇文章是“反基督教”的,而是针对我以及其他持“牛顿因晚年信上帝而一事无成”观点的人的,所以我才转过来的。
                                    • 错了,文不对题。ZT之意是说:1、那个时代信上帝只是一种文化背景,而不是真的信,比如说牛顿。2、基督教与科学相违。
                                      • 您总结得对,但是也请您想想人家说的是不是有道理。
                                        • 每个人都会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但这不是否认个人意志之自由的理由。特别是用这种宏观的背景来否认牛顿的信仰,实属荒谬。
                                        • 文化背景是由个人意志之社会体现之总和。
                                        • 我得干活了,你和别人慢慢玩吧。
                                • 别忘了莱布尼茨是虔诚信仰上帝的,他同时也是最宠爱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的。
                                • 我不负责地说一句自己的认识:基督徒对科学的态度之哲学思想应该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之间----即认识到天上的,同时也看到地上的。
                        • 你的ZT基本上都是谬误,说得不好听是女人气十足,一言以蔽之:受中小学教育影响太深。
      • 另请太哏兄注意,这里是《科技领域杂谈》,不是《心灵感悟》。
        • 晕倒,您出的题目就是某某信教吗。。。这也算纯科技?
          • 火车头兄,没看内容吧。这篇可以说多少是有点“向”着你们说的。
            • “向”着我们也不行。你发错地方了。原则问题。
              • 我在下面写了一段话,做为说明。不知道火车头兄认为这篇文章发在哪里合适?
                • 哦,新语丝的东西嘛,一般转谈天说地,闲聊灌水。不过后面回帖蛮精彩,可以去感悟。
                  • 多火车头兄一贯的捧场,再次身体力行地对我前一段的关于“方粉”和“方黑”的讨论,提供充分、鲜活的例证。(#6761515@0)
                    • 奇怪,为啥转论坛就和方有关?新语丝给人一般印象就是科普,不讨论具体科技问题,只宣讲科普,顺便批判其他路数。和咱这工作学习的科技领域杂谈完全不搭旮。请问哪位是学新语丝找到工作的?
                      • 您说的大概是《学科技术讨论》或《事业与工作》吧?
                        • 仔细瞧,"工作学习"
                    • 南郭是‘方粉’? 我爱你们!
                      • 是蛮可爱的,还膜拜方的摄影师,颇有幽默感。
                        • 我从小就有幽默感,您不是今天才看出来的吧。
                          • 我反应慢。
                            • zt, "哈哈哈,猴,鹿讲的太逗乐了。"
        • 南郭兄怎么搞起掩耳盗铃来了。几天不来这个版,人都变了各样?哈哈哈
          • 太哏兄请参考我下面的话。(#6806755@0)
    • 我本人是持“牛顿因晚年信上帝而一事无成”的观点的,看到这篇文章,觉得说得很中肯,对我本人的观点也是一种反思和提高,所以转了来,也希望我等崇尚科学的网友能更宽容地看待这个问题,这也是放在这个坛子的原因。
      • 这个贴的作者正如他自己说的:“。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随手翻翻我们的中小学历史课本就能找出一大堆。”。咳,可怜那时的中小学啊,这么多年了还这样。
        • 太哏兄不要断章取义,人家说的是:“这件事说明,我们考察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必须从当时的环境入手,按照那个年代的逻辑来做出是非判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 我是想说他自己站在泥坑里要帮别人洗脚呢(别人也许在水里)。 :)
      • 是要请光辉来看看。随便说别人一事无成是不妥的。尤其是自己还一事无成的时候。祝各位成功。
        • 以这个逻辑,如果自己不是特级厨子的话,都不能讨论饭菜的味道了。阁下不是上帝本尊,是不是也不能张口闭口“上帝的荣耀”了?
          • 呵呵,你可以讨论饭菜的味道,如果你吃过更好的。我只是说负面评价不妥,尤其在你还不了解成功的滋味的时候(也许你了解?请指出)。“上帝的荣耀”属于正面评价当然不存在不妥的情形(也许有其他情形,请您补充)。